美其名曰的假期

漫长难捱的考试季总算落下帷幕,等待自己的又是忙碌的暑假作业(Vertiefungsarbeit)。怎奈自己一时手痒,竟报了两个,一个是景观设计,另一个则是拍电影。暑假还有一个月,但是这评图是一直排到了开学第一天。自己挖的坑,怎样都得微笑着填完。

跟人说着博客更新得勤快点,毕竟服务器也是要花钱的。看了看本子里写下的要写的文章列表,倒也有7、8篇,图书馆借了不少书,但在考试这座大山前,实在无暇分心。愿我开学前,这个清单能完成几个吧。

说一些考试的感受。这个假期的考试,比起之前考的,实在是质变的难。Markus Peter的课,我几乎就没听懂过,要想读懂他的书,先过了哲学这一关。朋友们纷纷奉为圣经的讲义,虽然读得艰涩,却也实实在在地,打开了一扇窗口。在复习这门课(包括其他的理论课)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虽然表述也不一定准确),这边的课程有一个非常坚实的哲学基础,而与国内相较之下,这边的唯物的比例会少很多。比如构造这门(Konstruktion)里绕不开的Rudolf Schwarz,他受到的来自Romano Guardini的宗教哲学与Ernst Cassirer的符号论的影响;建筑理论课里,几乎每一节都把当时的一个哲学思潮变迁、到对社会的影响、对建筑空间感知的塑造,串成一条叙事线。再次感慨,要更多地深入到这边语境的讨论里,自己要补充的基础实在是太多了。

复习的时候,倒也是有那么几次有机会下山进城的。一次是国内的某教授过来这边带队旅行,正好结束完跟当地的学生交流下。学长吐槽我日常刷存在感太低,倒也是把我也叫去一块吃饭,听一听教授在国内的日常研究和实践。教授更多关注的是建造系统和建筑环境这些领域,如何在一些应急条件下快速建造并达到建造标准。听起来似乎不像在国内能够引起广泛讨论的主流内,毕竟我想象的这个前提条件,大多得是自然灾害的场景,却忽略了深圳这一急速扩张的城市状态,这个“快速”倒是跟教授探索的方向“契合”了。教授有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方式,并且和厂商形成产业链一环,从学术里的研究到落地的实践,也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关心的是产业链的事情,以及如何控制建造。虽然在设计层面上,感觉并没有太为难自己,但这样一种应对了目前国情发展状况的方向,也算是一种答案。

饭后二次聚会,前辈做东请大家去久负盛名的Kronenhalle喝酒。我也是沾了光,终于有机会看看这个传说中有毕加索、米罗真迹的地方。地方太小,容得下我们的只有吧台。一字排开的座位,大伙聊天也就各自成团。学长跟我聊了聊他的规划和打算,包括回国的时机、工作的地点和自己要走的路子。确实比起美帝毕业的不少学生迫不及待施展抱负相比,欧洲的学生确实低调,(朋友还曾自我挖苦,可能因为来欧洲读书大多没钱吧哈哈),学长的野心和自信显得尤为难得。我也确乎,不排斥,并且非常赞赏这样的一种上进心,有对自己能力利弊的清醒认知,直率的直奔目的的追求。

最后写一写考试季的总结。再次感慨体力的不足,以及时间管理的自律还有待提高。经常看一篇文章,完全忘记时间东查西查T.T,导致最后经常时间不够。要多多锻炼身体。要看的书还是得规划时间出来,不然太细碎看得还是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