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19

(题图摄于V&A博物馆,原谅我不好好看展)

3月最后一天,到旧家那边打扫了卫生,跟房东道了别,算是正式搬家结束。复活节又跑了一趟伦敦,除了几个晚上被青旅的巴西大妈和德国大妈的呼噜交响曲炮轰之外,基本上还是开心得把学校的作业完全抛到脑后(这也是为什么假期之后的一个礼拜过得如此疲惫的原因)。

见了心爱的效率夫妇和小学同学。才半年跑了两趟伦敦,每次都要见效率夫妇,兴许是自己毕业隔了几年才出国,到了出国基本上同学们都已经回国的关系,欧洲就这么两个同窗,每次见到都有惺惺相惜,两眼泪汪汪的心情:P。小学同学已在英国读书多年,每次见面都能切换回海岛腔XD。

看了几个特别不错的展,也是这次跑伦敦的原因(当然也有复活节期间其他地方机票都比较贵的原因)。在这里稍稍做个记录。

Tate British的展,当年普法战争爆发,一批流亡到伦敦的法国画家在伦敦发展印象派的历史回顾,画风的变化也离不开当时伦敦整个城市的大环境影响,包括雾霾,工业革命,Westminster作为欧洲最高建筑的建成等等。以前在东京第一次看到Monet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感触。这次在展厅整个序列,最后一个展厅是Monet当时三个主题的创作。也许到了这样一个以时间轴和历史事件为序列的展览上,才有更多的体会,比起同僚更多的洒脱,没有James Tissot多少有些谄媚,比起Camille Pissarro在创作上更为极致。但这次看展最为令我惊艳的是James Whistler,Nocturnes那几幅,非常潇洒的笔触和细腻的情绪(对月色、水色、灯光的描绘上,个人意见而已)。总之是这次去伦敦最喜欢的一个展。

http://www.tate.org.uk/whats-on/tate-britain/exhibition/ey-exhibition-impressionists-london

Andreas Gursky的生涯回顾展。是出发前刚去过伦敦的朋友推荐给我的,说是难得一见的大型生涯回顾展。想起来好像平常基本上不看摄影展,回想得起来的也就是荒木经惟在上海的那回。这次更多的是对观察、以及载体的尺寸有了更多的体会。Andreas这次的展览上不少是以巨幅的尺寸印刷的,他的作品对象本身也是大尺度的,包括自然体、人工建筑。可能确实只有在展览上才能体会到,尤其那几幅关于自然的作品,对人工的非常不经意的、冲突的表达。

https://www.southbankcentre.co.uk/whats-on/exhibitions/hayward-gallery-art/andreas-gursky

V&A的固定展,以及两个临时展,Winnie-the-Pooh,和Ocean Liners Conference,除了固定展是真正好好看,虽然一天只看掉两个展厅,后两个完全有交了会员费不想浪费福利的嫌疑(捂脸)。以及V&A的纪念品商店实在太让人沦陷了吧,已经成为我心中伦敦逛街No.2了。(当然目前心中第一还是MH,最近爱这个牌子爱得有些沉迷,已经成为挣钱动力。不会买也会跑进店里翻一翻店里陈列的家具推荐书,欣赏下无论老少都穿得优雅又亲切又不费力的店员们)。

最后一个晚上,拉着效率姐去听了悲惨世界。多年熬图deadline基本上都是听着大悲过来,反反复复地听了这么多年,最喜欢的曲目也一直跟着年纪在变,从最开始i dream a dream,到a heart full of love,到现在drink with me和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这几年有了机会看了几场音乐剧,但最喜欢的舞台设计还是大悲,虽然wicked的舞美相当华美,却不及大悲简单的旋转舞台在我心中来得更恰当合适。

要说冬天有什么愿望的话,希望能够下次去伦敦的时候抢到hamilton的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