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6岁

理论上昨天才是生日。年纪大了,毕业之后收到的祝福是逐年减少,但也意外地有几条很多年不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的祝福。对于每个祝福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回望过去这一年。出国前各地奔波上课考试,很焦虑也怀疑自己这么折腾的意义何在。当时身边的同龄人也刚好研究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都要问自己几遍,到底是从哪里开始选错了。再之后顺利出国,焦虑的问题又变成了,是不是会有哪环出错了,学分到底能不能换算成功,语言成绩单能不能及时寄到,第一次参加的studio会不会被fail。

以至于三月底搬家的时候,因为另一朋友抢宿舍的时候出了bug,导致自己怀疑会不会在拖着行李箱打开房门那天被管理员告知宿舍并没有注册成功从此流落街头。

25岁是暂别24岁太岁之后感觉慢慢开始起色的一年。刨去上课和考试的压力外,跑了很多个地方有了各种未曾有过的体验。也是在上海、大理之后又在新的城市开了新的生活。

最近因为脑子连轴转想着Studio和Wahlfach的事情常常觉得体力跟不上。苦恼自己过多投入课业而没有其他的积累,开始尝试在画图的时候听些公开课和访谈。再加上夏天的到来,不少认识的人要离开。在这个交替的时候,突然有些警醒似的,自己在这边生活的意义。

在出国前跟CEO聊过的,想要一个好的平台,一个能够提供丰厚资源的平台。CEO说,出国读书对设计的帮助并不大,但是能过两年正常的生活。刚来这边的一年,一有假期就想着出门旅行的我,欧洲对我而言实在是个宝地,有看不完的好房子和展览。过了眼花缭乱的大半年的时间里,回头看看自己又忙碌又有些忙得不知所谓的生活节奏里,我开始觉得应该不只是这个原因,不足以强烈到让我在这边继续生活。应该还有些什么。

距离感。在最近被朋友问到之前几年工作经历后,我突然想起来这个词。在工作的时候几乎是百分85地投入在工作里,大理在更多的程度上变成了我工作的场所而非生活的地方。当时对于自己身处在这个相对狭隘闭塞的环境里的迷茫,以及国内整个建筑生态跌宕起伏,都让我想要能够稍微离开,在一个有距离的角度调整自己作为观察者也是参与者的视角和心态。

写在这里,看看一年之后会不会有更新的感受。